“工程教育需要標準,但院校也應該各有特色,並為學生提供個性的發展空間”。這是在26日舉行的兩岸四地工程教育圓桌會議上,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百余位教授和專家達成的共識。
根據大陸媒體中新社報導,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趙繼認為,工程教育理想的狀態應當是既有相對統一的基本標準,也要給院校留出特色空間,同時學校也要給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可能,這在目前大陸的工程教育中是欠缺的。
“地位削弱化;獨有精神庸俗化、教育特色趨一化、大學內涵同質化。”這是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對內地工程教育現狀的表述。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推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成立各自認證機構。這有利於高校構建工程教育品質監控體系,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以及促進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
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介紹說,台灣于2003年成立了中華工程教育學會,隨後啟動了工程教育認證,並加入了國際組織,目的是確認工程系所能夠持續達成其自訂的教育目標及畢業生具備專業所需的核心能力,方便系所和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及技術移民。
此外,陳力俊還表示,在兩岸交流日趨密切的今天,兩岸教育有互可借鑒之處,期待兩岸工程教育學者多砥礪切磋,共同面對挑戰。
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譚立武認為,工程教育的國際認證為高校提供了一個標準,但高校仍然需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標準是工程教育的基準和保證,而特色則是高校學科強項的體現。
“工程教育的標準和特色、個性並不對立,我們在基本的品質標準之上仍然可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中國工程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余壽文說。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