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推出巔峰對話” 與學術大師對話科學人生

研通社記者 陳陸淼 李寅 馮珂 馬湘雲 崔恬

  大學期間,學生基本會形成較為成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因此,在這個時期,訓練敢於挑戰,勇於說不的科研意識是最佳的。

  研究生階段,學生對學習自主選擇性增強。無論是課程性質,學習時間還是課餘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劣勢去選擇最適合自己,對自己最有利的內容。這個時候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創新能力,或者在研究過程中對已有的成果提出質疑非常重要。

  但是,去真正體驗挑戰權威的感覺的合適的機會,對現在的研究生來說並不多。他們需要一個平臺。

  201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會打造了具有研究生品牌的活動——“巔峰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去嘗試和大師對話,甚至挑戰,真正去體悟追求真理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魅力。

巔峰對話,橫空出世

  2012年9月,“巔峰對話”理念一提出,就受到很多老師的支持,得到很多學生的期待。

  第一步要做的是邀請這些學術大師,這就是最大的困難!巔峰對話請的是在各個科研領域中最出色的科學家,可想而知他們的日程會非常的緊張。“第一輪對近期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邀請函,基本石沉大海;第二輪涵蓋所有諾貝爾獎得主發邀請函,並把舉辦活動的目的和期待的效果以文書形式作了明確而充分的說明。”主管“巔峰對話”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紀瀟聰回憶。當時正逢西方國家過完耶誕節之後籌畫下學期的安排,因此這些大師本人或者其助理在瞭解了清華學生的需求之後,紛紛給了答覆。

  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巔峰對話的第一步。

  隨之而來的是難題重重——“挑戰學術大師”的活動在中國高校中是第一次,對於活動策劃者來說面對的是一片空白的領域,連參考素材都寥寥無幾。紀瀟聰說,“面對一系列的難題,策劃人員幾次感到無法前進了。”首先是場地選擇,怎樣選擇一個足夠大又可以自由設計還不是體面的場所?其次英文障礙,怎樣使現場學生毫無困難地聽懂大師們的語言還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再次是坐席設置,怎樣使大師能行走自如還能自由控制幻燈片的播放,學生能看到大師的講述還能與大師實現真正平等的對話?還有對話人員,怎樣控制對話學生的數量和對話的品質……另外,“巔峰對話”針對的不僅是少數現場的學生,而是大多數沒能到現場的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媒體的宣傳也是一個難點。“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良好的宣傳,使大多數學生受益,在大多數學生中營造一種不畏權威挑戰未知的深刻的學術氛圍。”紀瀟聰談到。“巔峰對話”針對的不僅僅是某一個單一的領域,而是大多數學科的相互交叉融合,達到思想的碰撞。紀瀟聰舉例,“比如我們希望用實驗證明了反常霍爾效應的薛其坤教授和在理論上證明了反常霍爾效應的美籍華人張首晟以及楊振寧三位大師可以聚在一起和學生進行一次對話,這肯定能碰擊出很多新鮮的思想火花。”

  大半年時間的籌畫,從邀請的大師,參與的學生,當天的日程,現場的宣傳等確定了最佳的方案以及應急方案。這段過程是痛苦的,卻也是快樂著。對於活動主辦者來說,這也是一次創新,推出一個全新的系列活動無疑是一次挑戰;對於活動參與者來說,這是一次新體驗,從過去敬畏權威到挑戰權威是對自我的突破。

巔峰對話,繼往開來

  2013年4月24、25日,“巔峰對話”連續舉辦兩場,重磅推出,與清華師生正式見面。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埃爾文·內爾(Erwin Neher),2007年圖靈獎獲得者愛德蒙·克拉克(Edmund Clarke)分別亮相,與清華研究生們進行對話。

  兩位學術大師介紹了自己的科研經歷和科研結果,給研究生提供了借鑒的先例。而學生與嘉賓一對一面對面交流的環節中,清華學子踴躍上臺。和埃爾文一個多小時的對話,學生和他探討了關於細胞研究、科研方式、學術發展等方面的話題;而和愛德蒙,主要還是圍繞著“空間爆炸”、科研經驗、學術品質等話題。活動吸引了不少留學生的參與,他們和大師探討了不少專業相關的問題。其中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提問埃爾文內爾:科學是否考慮人性,對於炸藥等發明的出現對於人類的發展到底是什麼?內爾針對這一嚴肅而敏感的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認為首先應該肯定科學為人類發展作出的貢獻,“科學家的研究只是發明了技術和工具,如果有人用它來做好事,那就是推動人類的發展;如果有人用它來做惡事,那就是阻礙甚至毀壞這個社會。”“我們需要一個平衡,讓科學對人類進步發揮最大作用。”

  “巔峰對話”第三場邀請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楊振寧教授以及王亞愚教授。薛其坤首先簡要介紹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經歷和成果。楊振寧認為這個實驗的成功跟我們國家目前的科學體制,人文環境都有關係。他還強調:“薛其坤團隊做出來的成果是諾貝爾級的實驗成果,這也是其他物理學家認同的。”薛其坤領銜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成果將在當代中國的物理研究乃至世界物理研究史上寫下中國人濃墨重彩的一頁,這也是他對這個實驗予以極高讚譽的重要原因之一。對話過程中,不僅現場學生踴躍提問,而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也參與了對話,他關注怎樣才能將兩岸清華學生合作起來,將來培養出更多有獲得諾貝爾獎能力的學生。薛其坤談到,從學生角度,兩岸清華各方面比較都各有所長。“我們是同根同源,就應該考慮更好的合作,取長補短,開發雙方的優點。”

  三場“巔峰對話”,涉及了物理、電腦以及生物三大領域的學術大師,參與的學生也來自各個專業。主辦方團隊利用網路新媒體對三場活動進行了微博直播,很多學生如親臨現場參與到與大師對話中。

  而且“巔峰對話”會根據這三場的經驗,陸續邀請其他學術大師,讓更多的研究生能參與到活動中。

巔峰對話,眾說紛紜

  三場“巔峰對話”,現場一次比一次火爆,學生的反響一次比一次熱烈,這意味著活動的初戰告捷。然而真正值得去思考的是如何將這個活動持續下去,這三場只是一次揭開大幕的亮相,更重要的是將這個活動成為系列,促成經典。

  參與“巔峰對話”的不少老師和學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首場邀請的大師埃爾文·內爾在活動結束後談了感受,他認為面對面的活動非常有意思,既能讓學生感受思想交流的學術氛圍,也能讓他聽到學生對科學的想法。他表示對話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清華學子具有活躍的思維,期待更深人的交流。而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則希望學生突出“對話”的本質,在提出問題的同時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大師們探討,他期待“巔峰對話”能成為中國學術界最好的論壇。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席劉博涵說到,“通過巔峰對話這個活動希望能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樹立一面旗幟。”它的影響不僅僅是巔峰對話本身,也會影響其他的事情。不僅僅是學術交流,在各個層面都應該有這種勇於質疑的精神。

        在活動參與對話的學生感受頗多,切身體驗了和學術界大師們交流的感受。在對話過程中,出了真正獲得知識性的答覆,更多地是收穫了新的思路,新的態度,以及熱愛科學的心態。來自醫學院的唐吉表示,他看到了智者的從容和做學術的愉悅。生命科學院的劉曉慶認為,與大師的對話,鍛煉了青年研究人員的創新思維,從中學到了怎樣做更好的研究,思想的交流也會激發靈感。來自電子系的博士生毛洪亮表示,大師們自身不論是為人還是學術都非常嚴謹,有幸聽到教授的科研經驗,受益頗豐。也有學生對大師們的坦承和寬容做出了高度評價,針對同行其他專家研究成果,他們的評述總是報以包容和支持的態度。來自北京工業大學鐳射工程研究院的張光舉慕名而來,參與了第三場“巔峰對話”,他認為,與大師的對話之後,他堅信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這一觀念,只有通過理論的積累,達到量的效應之後才會實現質的飛躍,從理論中激發靈感,從實踐中實現目標。

  很多學生表示,近距離接觸學術大師,聽他講述親身經歷的科研故事,並結合課堂所學,印象更深刻,雖然專業與自己的研究領域不同,但研究方法是相互關聯的,對自己的研究有一定啟發。學生在這對話中收穫了很多前沿的知識,論壇氛圍非常自由,通過大師的鼓勵獲得了很多正能量,並表示學生學習要崇尚自主學習。

 “巔峰對話,學術先鋒

  所謂權威,指的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在某種範圍裡最有地位的人和事物。但是,權威並不一定是真理,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說,只有敢於挑戰權威,才能讓真理永遠站得住腳。對於這些權威,我們應該尊重,但是絕對不要盲從。

  伽利略曾說,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中國的學生同樣需要走出書本,懷疑權威,激發創新,要學著去慎思明辨建構知識的種種部份,從前提、假設以至觀察、實驗、推論、導衍、歸納、結論、解釋,摸清其中的虛實及要害,前因與後果。改被動的接受結論為主動的挑戰質疑,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劉博涵提到:“現在才剛開始有三期對話,我們不能苛求整個活動盡善盡美。對話的效果現在也沒有完全顯現。但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對話,給大家帶來一種嶄新的模式,一種新的觀念。”

  相關連結:

   清華大學“巔峰對話”(Tsinghua Top Talk)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于2013年發起並主辦的多學科學術論壇。邀請各學科國際學術大師(以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獲得者為主),為清華學生與相關領域學術大師搭建同台對話的平臺。鼓勵清華學生質疑學術權威、挑戰現有學術范式,培養清華同學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力求“對話激發創新”。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襄 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