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國際化;在全球化時代,大學很明顯地可透過國際合作達到提升的目的;同時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可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

近年來,歐美與東亞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無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可見各大學都體認到國際化對大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也是推動國際化的人才庫與基地,負有相當的社會責任,來積極進行國際交流。

放眼目前國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台灣在一九九○年代以前,大批學子出國留學,留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藉由較長期的「身歷其境」,要比一般交流深刻的多;許多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大學任教,促使大學具備推動國際化的基本條件。

但近年來,留學風氣低落,必須設法有效提高學子留學意願,才不致逐漸喪失大學國際化優勢;在招攬人才方面,非台灣出身教授的比率低,國內薪資待遇逐漸喪失競爭力是重要原因;僑外生的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國際化會很有幫助,但要有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吸引優秀僑外生。在學術交流方面,以往自發的學術交流多,近年,政策鼓勵國內外團隊合作、參與國際性學會或協會行政工作以及國際期刊編務,推動各項跨國聯合研發計畫,已初見功效。

大學國際化不僅是提升水準的關鍵,而且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須多方努力,才能在具有彈性以及必要配套措施下,發揮功能與特色。(作者為清華大學校長)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