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明半導體雷射已滿50年,清華大學研發長果尚志、校長陳力俊、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施至剛等多人合作開發全球最小的半導體雷射,研究成果7月27日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果尚志說,這將讓目前的電子工業往「光世代」前進一大步。光纖每秒可傳輸1兆筆資訊,但傳統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每秒最多只能運算10至100億次;果尚志表示,光元件和電子元件無法完美搭配,也代表光纖傳輸資料進電腦、變成電子傳輸後,處理速度就慢下來了。

果尚志指出,如果要以光元件取代電子元件,瓶頸在它的物理性質;他解釋,光元件中用來放大傳輸訊號的「共振腔」最短也要半個光波長,以致於光元件一直沒辦法縮小。

研究團隊以「電漿子」混合光子產生雷射,突破光學限制;未來可望將光元件縮得像電子元件一樣小,而且可以和其他電子元件相容,傳輸速度最快提升至現行電子元件的1000倍。

施至剛舉例,很多人常把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使用,如果要將速度提升至千倍,它的溫度也會提升至千倍,根本燙到不能碰。他認為這項技術成熟後,電腦內外都用光傳輸、處理,速度將大幅飆升;而且此技術的應用不限於電子工業,生物領域的光學顯微鏡也可以做成很小的儀器。

本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清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呂宥蓉,她說,這項技術如果能克服只能在極低溫下使用、損耗能量較多的缺點,就會更有應用價值。
資料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