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清華大學創校百年暨在臺建校55週年,同根同源的北京清華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將在24日同慶百歲生日。這不僅是清華人的盛事,更是兩岸教育界的佳話。在校慶前夕,新華社駐臺記者專程來到風景如畫的新竹清華校園採訪陳力俊校長,聽他暢談自己的清華情緣與兩岸清華共創美好未來的願景。

1+1>3 盼兩岸清華加強合作

建校初期,新竹清華重點發展原子能科學,隨後擴展至其他理工學科。近20多年來,學校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電機資訊和科學管理等學科,現已成為文、理、工等學科領域均衡發展的著名學府。據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學排名,新竹清華大學名列第107名,超越台灣大學,為台灣之最。

2009年,兩岸清華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去年9月,兩校建立“兩岸清華聯合實驗室”,支持雙方教師共同提出的前瞻性研究計劃,進一步整合學術資源。

陳力俊說,兩岸清華近年來接觸很頻繁。在一些重點領域,如納米技術、生物醫藥、能源和科技管理等多個領域,每年都舉辦研討會,在京臺兩地輪流召開。“兩校科研都有很好的基礎,合作的話將起到‘1+1> 3’ 的效果,讓兩校更上層樓。”

他表示,兩岸清華都把對方當作一家人,“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我們之間的感情和別的學校感覺不一樣。這種情況,全世界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份寶貴財產”。

日前,兩校達成雙學位合作共識,計劃每年提供10個研究生名額,供學生到兩校研習,撰寫兩篇論文,通過的話就能拿到兩岸清華碩士“雙學位”。

大陸學生很優秀 應該多讓陸生來臺

從2000年開始,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互派學生進行暑期訪問,拉開兩校學生制度化交流的序幕。陳力俊說,兩岸清華的學生都很優秀,但兩岸發展軌跡不同,學生的表現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在新竹清華的大陸交換生表現很好,學習欲很強,喜歡發問,“成績一定是名列前茅”;台灣學生則比較多元,課外很活潑,課堂上不太喜歡發問。“雙方都有可以互補的地方,應該互相學習。”

談及台灣當局開放島內高校招收大陸學生的政策,陳力俊說,腳步還是慢了一些。“不過萬事起頭難,有開始總比沒有好。”新竹清華希望招收大陸最好的學生,“但是台灣限制太多。如果限制那麼多,就很難吸引優秀的學生。”

他認為,台灣對陸生設置種種限制,還規定畢業後不能在臺工作,這些規定不合理。“現在全世界都在爭取人才,在激烈競爭下要用很優厚的條件才能招到好學生。現在陸生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學習完了也不能留在這邊發展。這樣如何能讓他們放心地做好生涯規劃?”

按照新竹清華的計劃,今年將招收24名碩士生與7名博士生共31名大陸學生。陳力俊說,新竹清華有40多個院所,平均下來一個院所還分不到一名陸生,招生名額“太少了”。

他希望10年內能實現北京清華幫助新竹清華在大陸招生。“如果北京清華招1000名學生,同時幫新竹清華招100名,這些學生在大陸是‘頂尖的頂尖’,不但能提供新竹清華優質生源,還能激勵台灣學生。”

教我如何不想他” 清華人永遠感念母校

陳力俊說,梁啟超先生勉勵清華學子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句話一句對人、一句對事,後來成為兩岸清華共同的校訓。“這種精神在清華校園裏是根深蒂固的,細數清華校友中的風流人物,每個人身上都能看到這種精神。”

提起清華人對母校的情感,陳力俊十分自豪。去年,新竹清華發起成立“百人會”,發動每個入會的校友捐出100萬元新台幣。截至目前,校友捐款十分踴躍,募款金額遠超預期。由他們捐款的多功能體育館、綠色低碳能源教研大樓等都在日前奠基。

陳力俊說:“我從一個居住在新竹清華隔壁、經常借道清華的鄰居少年,到在清華連續任教30年的老師,再有幸成為百年華誕之際的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個人如果有一點小成就的話,都是清華大學所賜。”

談到未來,他充滿信心:“21世紀是中國崛起的世紀,兩岸清華應把握歷史契機,攜手共進,將清華打造成為人才薈萃、‘諾貝爾獎學者摩肩接踵’的世界頂尖大學,再創下一個精彩的百年。

資料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