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教授黃暄益團隊所做的奈米研究成果,獲得「自然」期刊專文報導(黃暄益提供)

  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最近在知名的「美國化學會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2, 134, 1261)發表精準控制奈米顆粒形狀合成的文章,獲得頂尖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2012, 482, 41)專文報導,高度肯定台灣這項研究成果。

  黃暄益實驗室所發表的研究成果是利用簡單、實務的方式,合成出從正立方體到多截面八面體及菱形十二面體不同晶面的氧化亞銅奈米晶體,並發現不同晶面體的光降解能力,也就是催化活性功能也會出現差異。

  其中,正立方體晶面完全不導電,不具催化活性表現;菱形十二面體晶面的導電與催化效果則相當明顯。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科學家取得更好的電性材料或催化活性材料,進一步製造出更好的分子催化劑,提高催化劑的合成效益,將來應用在藥物、能源或是其他生活領域是一大利多。黃暄益說:『(原音)我們生活上可能需要做很多,像石化的產業也一樣啊,它在做各式各樣的反應(催化活性反應),它用這個東西,這些催化劑是最好的嗎?這是我們以前並不知道晶面跟催化活性的關係,如果我們好好拿一個有特定晶面催化劑來做,比如說它產率更高,所需溫度比較低,反應時間也比較低,當然這是一件以前並不知道的事情。』

  黃暄益長期投入奈米領域研究,39歲就升等教授,是清大年輕學者之一。他曾獲得吳大猷紀念獎、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著作獎及日本化學會亞洲傑出青年學者獎等。依據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中,黃暄益獲得第三名殊榮,為亞洲地區學術單位學者排行第一名,研究成果備受肯定。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